找到相关内容3372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

    生因着眼,以他们所遇到的外在条件不同而判为凡夫,慧远则是从三类的九品业果着眼而判为圣人。善导通过对慧远的批评,也就确立了三类九品的凡夫性质,从而也就有助于奠定《观经》在末法时期的权威地位。   善导...

    王公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7483878602.html
  • 禅宗语言的种类

      禅宗语言的种类   提要:唐五代禅宗僧侣所使用的语言,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在当时各个社会阶层所用语言中最具特色。本文在总结近年来禅宗语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禅宗语言重新作了分类和界定,希望有助于澄清学术界普遍存在的对于禅宗语言的模糊认识和错乱理解。   张子开,笔名。本名张勇。1964年生,四川绵阳人。文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禅宗文献研究方向,1995)。现任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2878755.html
  • 从敦煌文献看吐蕃文化

    多年的逐年会盟的事实,包括会盟的时间、地点、主盟的人、解决的问题(战争、和亲、田猎、税赋、官员任免等)。这使我们对于盟誓的背景和内容均有较透彻的了解,有助于确定吐蕃是军事部落联盟的奴隶制政体。   3...

    王尧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3078758.html
  • 敦煌僧尼与寺院常住财产的关系

    豆、布、绁等。上述两类物品几乎包括了除房地产外的全部寺院财产,分别对它们作具体考察无疑有助于深入了解寺院的经济情况及寺财产与僧人的关系。   第一节 敦煌僧尼与寺院常住什物的关系   反映敦煌...

    郝春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584278779.html
  • 龙树菩萨所述的极乐净土义

    的净土论,也应有助于理解李老师后来提出“现代净”的思想资源。   二、龙树菩萨与往生极乐净土     在叙述龙树菩萨的净土教义之前,净土信仰者可能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龙树菩萨是否发愿往生极乐净土?...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1243879035.html
  • 缪勒比较宗教学与伊利亚德宗教现象学方法之比较研究

    行为时,它也有助于更为充分地展示出宗教性的深度和广度。②与缪勒比较宗教学的客观性真理旨归有所不同,宗教现象学反对在宗教学研究中对宗教独特性进行任何形式的化约,并最终在对“神圣”这一宗教学学科母体之超越性...

    王涛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1250279060.html
  • 新眼光读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的《选择本愿念佛集》(1)

      笔者认为,这样的相遇,其实有助于汉地与日本两个传统的净土宗信徒,都有机会重新省视自己的诠释传统是如何形成的?尤其是在梵文经典已经重新出土[41]、全球性的视野已经形成的时代里,这样的省视已经是摆在...

    温金柯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1579197.html
  • 晚唐观音法门的开展——以敦煌莫高窟 161窟为中心的探讨

    间接了解当时汉传观音法门的相关情况之外,更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近代观音法门起源和转型的细节问题!   ? 敦煌莫高窟第 161 窟 的现况   图一 : 161窟周边窟位分布图   161窟...

    郭祐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5235479251.html
  • 融合与交流——敦煌莫高窟壁画等北朝佛教美术

    进行了描写的这些因观察、表现裸体所获得的,关于人体解剖的科学知识是有益的。是足以帮助古代画家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动作和在运动中的衣褶变化。其次是域外画中表现立体感的晕染画法,也有助于古代画家对于体积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6314079507.html
  • 如何修持心经

    进入,从自身清净而能立足于不垢、不净的确定境界,然后再建立染污即不得的境地,就有助于我们修行了。   “不增、不减”,一个修行人,在修证的立场上,会不断地清净自身;也就是在修行...

    洪启嵩

    心经|般若|智慧

    http://www.fjdh.cn/article/2009/05/22281379541.html